肝胆系疾病之黄疸
近日,我院外科收治了一位因大胆管梗阻引起黄疸的中年男性患者,因患者曾历经胆囊切除术与胆总管探查术,不愿再进行手术治疗,听朋友说我院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有奇效,于是慕名来到我院,希望能够接受保守治疗。外科医师根据病情对其进行常规西医预防感染治疗的基础上,运用护胃、护肝、解痉止痛、中药复方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,6天后,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,腹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,身黄、小便黄消退,CT复查未见异常。西医常规与中医特色治疗相结合的方法,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。针对黄疸的常见性,现小编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黄疸的有关健康知识:
何为黄疸?
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,胆汁外溢,或血败不华于色,引发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《灵枢•论疾诊尺》中言:“身痛而色微黄,齿垢黄,爪甲上黄,黄疸也。”指出黄疸病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的三大特征。
黄疸,别名:高胆红素血症,是常见病,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。临床上表现为巩膜、黏膜、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。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,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,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、皮肤而首先被察觉。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.1~34.2μmol/L,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,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;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.2μmol/L时,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,也称为显性黄疸。
黄疸发病机制
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,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:
1、胆红素生成过多 大量红细胞破坏(溶血)后,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,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,必然使肝脏负担增加,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,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;
2、肝细胞功能低下 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,或者晚期肝硬化,或爆发性肝炎、肝功能衰竭,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少,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,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更高而出现黄疸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这个原因;
3、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,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伤,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、结合发生障碍,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,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、结合非结合胆红素,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,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,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返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,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黄疸。这时病人转氨酶升高。
4、肝内型胆汁郁积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、肿胀、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、小胆管内胆栓形成,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,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而返流入肝淋巴与血液。
5、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、肝外肝总管、总胆管、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淤积,则上方胆管压力不断增高,胆管不断扩张,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、毛细胆管发生破裂,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,反而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。
黄疸的预防
肝胆系疾病的预防很重要,防微杜渐,人体肝胆是身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,如有不舒服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。黄疸与多种疾病有关,本病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:
在饮食方面,要讲究卫生,避免不洁食物,注意饮食节制,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,应戒酒类饮料。
对有传染性的病人,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-45天,注意餐具消毒,防止传染他人。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,避免血液制品的传染,防止血液途径传染。
注意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顺应四时变化,以免正气损伤,体质虚弱,邪气乘袭。
如果发现自己巩膜黄、小便黄,不要惊恐,黄疸并不可怕,不要讳疾忌医,找到病因,对症施治,才是关键。
(文 李钟毓 罗春霞)
上一篇:康复,那些您不知道的事
下一篇:无